乔布斯的“困惑”,教育面对IT技术不是岿然不动

时间:2023-10-01 20:19:40编辑:路由君

向度

新时代的教学改革应是一项有“温度”的事业,让学生适应技术变革、融媒体发展的同时,还要注意到对学习者充满人性的关怀。

阅读时长约为3分钟

原文:《教育虚拟社区成为可能》

作者:曲阜师范大学 胡凡刚 李兴保 吴焕庆 刘永琪 赵可云

教育信息化时代来临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融媒体、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日渐成熟,对人类的工作、生活、学习、思维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日益显著。国外很多大数据学院相继成立,新的教学模式蓬勃发展,慕课(MOOC)、翻转课堂、自适应学习风行全球,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和信息产业新的增长点。这些新趋势为教育变革提供了可能,也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借鉴。

2015年,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指出:“要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教化引导作用,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

我们必须迎头赶上新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其中教育技术学是教育信息化实践的支撑学科,教育技术专业人才是教育信息化实践的主力军。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就成为教育技术学专业首当其冲的要务。

信息化如何推动教育现代化

引发教学改革的机制背景是西方文化语境下的,翻转课堂、慕课、大数据等教学模式与技术采用“精准教学”都是借助现代技术力量取得成功的。如何克服“水土不服”的现象,进行“中国化”、“本土化”转化是我们面临的第一难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国家相对比较流行。这一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获取知识的过程得到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那么,如何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很好地与我国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呢?可以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指导,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机制壁垒,对已有的专业设置、教育思想、教学方式等进行重新审视,构建校地、校企、校政等协同合作平台,创建实践创新情境;借助虚拟学习社区平台,以翻转课堂、慕课等新型教学手段与方式为支撑,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支持学生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推进我国信息化进程中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改革。

构建教育虚拟社区成为可能

随着智慧校园、互联网校园的出现,“教育虚拟社区”成为可能。教育虚拟社区是基于专业课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建设并完善的网络服务平台。教育虚拟社区是基于跨时空的、开放的、自由的网络虚拟环境,社区成员之间进行专题研修、交互协作、资源共享,从而相互影响,最终形成具有共同社区文化心理的、生态式的社会关系共同体。

在教育虚拟社区中,也同样存在着伦理,其伦理内涵从高到低包括社区伦理原则、伦理规范和最基本的伦理礼仪。这些伦理规范是需要社区成员共同遵守的,这其中既有组织者、社区管理者,也有助学者、学习者、主题内容引领者,还有技术支持者和资源提供者。像曲阜师范大学独立开发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系统,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课题的双向选择,支持过程跟踪、动态调整和线上指导,有效解决了师生、生生之间交流学习不足的问题。曲师大教育技术学专业秉承着“全体”、“生成”、“自为”、“自组织”以及“多元评价”理念,根据学科的宏观要求和社会需求,构建三层五模块的课程教学体系。

该课程体系由“文化基础、教育理论基础、技术基础”三个层面和“专业素养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实践实训课、拓展延伸课”五大课程模块组成,全方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技术素养和求实创新意识等。从而形成了“厚基础+精技能”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双能力型”和“双融合型”的教师队伍培养机制,有效解决了师资队伍“实践性”不强问题;创立的“校地、校企、校政、协同合作”平台,满足了教育技术学三学位(教育学、理学、工学学位)授予要求,解决了学生学以致用的难题。目前,该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已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包括“创新教育与职业发展实践”、“平安校园文化专题社区”、“药食兼用与健康科普社区”、“医学影像技术实践社区”、“传承中华文化根脉社区”等全国195个主题社区实施推广,受益人数达到数百万,应用效果良好。

新时代的教学改革应有“温度”

在国际教育技术领域,有一个颇为著名的问题,叫“乔布斯之问”:为什么IT改变了几乎所有的领域,却唯独对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这是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是有思想的人。从教育制度出现至今,教师这一角色,并没有被任何一种机器甚至其他角色所取代。由此可见,无论“冷机器”如何发展,在教育中的表现形式起到如何重要的作用,都是辅助教学和学习的工具,并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更重要的是,不管是网络课堂还是现实课堂,课堂中的教师和学习者都是以伦理关系的形式而存在的。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教学能够使学习者通过更多的学习渠道来更大范围的获取学习资源,学习者由此从被动的学习,转变成了主动的学习,更多地体现了学习者控制自身学习的主体地位。但是,在教育虚拟社区中的扮演教师角色的组织者和社区管理者是不可或缺的。

教育信息化、现代化不是机器设备的先进化,技术进步不等于教育进步。一说起大数据、慕课网络教学,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硬件设备的采购、学习场地的建设,这种对教育现代化的简单理解,往往会造成像大量设备闲置和浪费的问题。今天,绝对不能再重蹈历史的覆辙。真正的技术型人才不仅仅有精湛的技术,更多具备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理论基础,所以,人才培养的关键不能只是停留在技术操作层面,还应该是技术背后庞大的理论基础。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的发展,为传统教育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是技术与学习的结合成果,但是,这始终应当是助学的工具。技术是手段,教育是本体,技术永远无法取代爱。

所以,新时代的教学改革应是一项有“温度”的事业,让学生适应技术变革、融媒体发展的同时,还要注意到对学习者充满人性的关怀,在“生成”、“自为”、“自组织”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本原性关照。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584期第5版,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大家都在看-

教育 | 什么样的家庭,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看完这8张图就全懂了

观点 | 尤西林:通识教育遭遇“瓶颈”,师范教育助力大学跨越式发展

观点 | 郭英剑:坚信文学经典的价值,再谈“国民教育”

长按二维码关注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社会科学报

微信号:shehuikexuebao

社会科学报官网:
http://www.shekebao.com.cn/

上一篇:2022年中国科技与IT十大趋势

下一篇:学it能做什么工作?学IT需要掌握哪些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