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发展给很多业务模式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支付系统的现代化和数字货币,成为市场非常关注的一个领域。
12月13日,在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共同举办的2020上海金融论坛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目标与发展建议》报告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表示,利用当前互联网技术、移动终端的处理能力,以及云计算的处理能力,可促进支付体系现代化和跨境支付便利化。
周小川说,过去由于通信设施和计算能力的限制,获取的信息可能有限,处理的内容也不太多。在通讯能力、信息获取的能力,以及数据处理的能力大大提升以后,工作量的分布是可以调整的。这个调整可以在交易的时刻做更多的事情,有可能会使支付更加便利化,特别是跨境支付更加便利化。
其介绍,在交易瞬间可以做的一个事情是处理汇率问题,就是在购买的时候,将原有账户中某一个币种的货币进行兑换,兑换的量和所要购买的商品或服务正好完全一致。另外,汇率信息可以比以前更方便地获得,避免金融机构在换汇时假优惠汇率待遇的弊端。另外一个好控制的是交易场景,商户是有代码的,因此可以比较清楚地判别是否是经常项目的支付,也可以判断汇兑的规则是否合规。从这个角度上说,可以将这种情况视为一种智能合约。
“应该说最简单的智能合约就是条件语句,就是if-then else,就是什么情况下可以汇兑,什么情况下不可以汇兑完成支付,这样就可以进行控制。可以减少事前、事后许多的工作量,在交易瞬间可以通过当代的IT技术加以完成。这也比较符合亚洲,特别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需要。”周小川说。
周小川指出,这样的好处是,由于单笔交易金额比较小,比较容易看别人是否经常交易,而且很小的交易量也不太可能去做不合规的事情,比如说出去做金融市场投机交易,比以前就更容易判别了。对于消费者来说,由于不需要事前兑换,也不需要(用不完)事后再兑换回来,面临的汇率风险就比较小。
他认为,在事前、事后的工作量大幅进行压缩后,在交易瞬间可以有更多的信息获取,以及进行更多数据的处理工作。虽然事后的工作还是有跨币种的交割问题,但这个交割是可轧差后的交割,轧差后数量也比较小,可以由中央银行指定某个商业银行,负责某一个币种的交割和清算,也可以由中央银行直接安排清算的模式。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