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成功率仅为20%。也就是说,假如你所在的企业要进行数字化转型,那么对不起,你们大概有80%的概率会失败。
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失败率呢?K哥作为一名IT咨询顾问、前互联网公司技术副总裁、某传统上市公司技术高管,聊一聊我对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观察与思考。
一、把数字化转型当成项目,而非战略
什么是战略?战略要解决的是,企业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问题。
什么是项目?项目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投入一定的资源,并且达成某些目标的工作任务集合。
这两者的差别是什么?如果用画画来比喻的话,战略更写意,项目更写实,战略是一个逐渐清晰的过程,而项目是有着明确目标和边界的,一个战略通常需要许多个项目来分解和落地。
企业数字化转型对每一家公司来说,都没有经验可以总结,都是看看行业怎么做,摸着别人的石头过河。所以,企业数字化转型是战略层面的,而不是具体项目层面的。那些试图“先上几个项目试试看”,分散数字化风险的做法,就是缺乏战略定力的表现,必将导致数字化转型的失败。
二、缺乏对数字化的基本认知和底层逻辑
企业数字化转型,并不是简单地买一套软件系统,企业就能长出数字化能力来。数字化转型本质上是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对企业的商业模式进行创新再造,对企业经营和管理理念进行升级,对员工日常工作进行提质增效。
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有一套方法论的,结合先进的企业IT治理理念,就能够让数字化转型事半功倍,提升数字化转型成功率。
三、不进行组织变革,缺乏数字化人才
企业数字化转型,一定会涉及到组织的变革,影响到一部分人的利益,这也是数字化转型会受到来自企业内部阻力的原因。
许多企业的CIO/CTO大多是空降兵,高级打工仔,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驱动组织变革,他们通常只能选择对这只“烫手山芋”避而不见,导致了企业在“伪数字化”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四、没有驱动业务创新,带来价值增量
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最终是要给企业带去价值增量的。不论是颠覆式创新,还是渐进式创新,不论是眼下或是将来,不论是资本增值还是订单的增长,总归是要给企业带来切切实实的收益。否则再漂亮的数字化战略都只是空中楼阁,无法落地,对企业就没有任何意义。
五、盲目崇拜咨询公司
很多传统企业盲目崇拜咨询公司,认为只要引进咨询服务就能够药到病除,以至于忽略了自身数字化人才的培养,以往优秀实践和经验的沉淀,就很容易导致咨询公司的方法论水土不服,咨询效果大打折扣,最终数字化转型以失败告终。
本质上,是为了对抗组织熵增。熵,是热力学里衡量体系中混乱程度的一个单位。熵增,是一种自发的从有序到无序的过程。大到一个组织,小到人体,都遵循熵增定律。
与熵增相对的概念就是熵减,熵减才是一个企业或组织走向繁荣的途径。薛定谔说过:“生命以负熵为生”。
企业想要实现熵减,还要建立“耗散结构”组织。什么是“耗散结构”?是一种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达到非孤立、非平衡、非线性的有序状态。
举例来讲,城市就是一个“耗散结构”。它不断靠外界供给材料 (各种消费资料和建筑材料),并不断把废品排出到外界去,也就是通过与外界的物资交流,从外界取得能量和负熵 (把熵给予外界),才得以维持和发展,一旦与外界的交流断绝了,便趋于停滞和死亡,最后变为无序的废墟。
“耗散结构”理论是由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普里戈津提出的,后来被引入到企业管理领域当中,任正非就非常推崇“耗散结构”思想,并且在华为内部推行这一理念。
了解了“熵增”和“耗散结构”,就不难发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就是通过利用数字化技术,为企业构建“耗散结构”组织,引进数字化治理思想,升级数字化人才,驱动商业模式创新,数字化赋能企业经营和管理,最终使得企业达到熵减的过程。
K哥对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进行了深度思考,抽象了数字化转型的底层逻辑: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对物理世界进行编码与解码的过程。
一、转型公式
整个数字化转型过程,其实就干了两件事:编码、解码。
在物理世界当中,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对传统企业管理模式进行梳理和建模,在数字世界建立一个全感知、全链接、全场景、全智能的数字系统,它是对物理世界的映射,这个过程就是编码。
之所以要构建数字世界,是因为在数字世界里对企业经营数据的挖掘分析、建模测试比传统线下“数人头”、“看流水”的方式,效率高了100倍以上,使得管理人员可以更准确、及时地发现企业经营当中的问题,做出更优决策。
有了对企业的洞察,再回到物理世界,去指导一线工作人员更好地打造产品,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服务,这就是解码的过程。然后又获得新的反馈,再回到数字世界去完善和优化数字系统,这样不断循环迭代,帮助企业不断调整战略、提升经营和管理水平,打造企业核心能力。
二、转型方法论:转型三角
企业数字化转型,是有一套方法论的。以下是知名厂商对数字化方法论的概述:
IBM认为,数字化就是整合数字和物理要素,进行整体战略规划,实现业务模式转型。在转型过程中注重客户价值主张;注重运营模式转型;转型客户价值主张和组织交付运作方式。
微软认为,数字化转型路径和四大核心能力可以概括为:客户交互、赋能员工、优化业务流程、产品与服务转型。
阿里巴巴提倡,数字化“是一个从业务到数据、再让数据回到业务的过程”。企业数字化转型关键在于:一切业务数据化,一切数据业务化。
华为的数字化转型“1234方法”,提出了:1个战略:组织整体战略,全局谋划。2个保障:激发组织活力,创造转型文化。3个原则:将核心原则贯穿到转型全过程。4个行动:控制转型的关键过程。
2)企业数字化转型方法论:转型三角
虽然各大公司对数字化转型方法论的理解不同,但是都离不开三个大方面,我把它归纳总结成“转型三角”:
第一,数字化战略与业务。即企业整体数字化战略,数字化驱动业务创新,业务与技术的融合,企业顶层架构设计,数字生态环境的建设。
第二,数字化组织和人才。包括对企业原有组织的升级,对数字化人才的培养,员工数字化思维的固话,企业文化刷新。
第三,数字化技术。即构建数字化底座,包括:移动、云原生、低代码、RPA、BI等技术的应用,敏捷交付各种应用系统。
企业数字化转型,究竟需要做哪些具体事情,又如何落地呢?下面总结了5个方面:
一、引进优秀的数字化领导者
一个好的数字化转型战略,必须由一位经验丰富、具有前瞻性视野、善于推动变革的数字化领导者来全面负责,这位领导者几乎决定了数字化转型的成败。这样的数字化人才是可遇不可求的,除了自身职业素养过硬,还要跟企业的文化相匹配。
许多企业退而求其次的方案是,请咨询公司制定数字化方案,企业一把手挂帅,再由内部成长起来的技术总监主导实施落地。这个方案的好处是,既有外部先进经验的输入,又有内部比较熟悉业务和系统的IT负责人操盘,老板的挂帅提升了全公司的重视和配合度,数字化战略的实施成功率就大大提升了。
二、培养员工数字化思维
数字化思维,是一种复杂性思维,包含多个不同学科的思维,具体可以拆解为6种思维:
数据思维。企业决策过程从原来的拍脑袋、凭经验,转向数据决策、商业洞察指导的科学决策方式,以提升整体决策的质量。
系统思维。数字化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视图,从用户反馈、经营分析、财务分析、企业成本、行业竞争对手数据,对企业进行全局视角的思考。
敏捷思维。借鉴互联网公司敏捷迭代的思维,在不确定的时代,快速反应,不断完善自身。
用户思维。传统企业从市场导向、营销导向,转变为以用户导向、以产品导向的思维,让客户价值驱动企业发展。
产品思维。以产品为中心,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大规模定制为主要生产理念。
生态思维。构建良好企业生态环境,实现上下游产业链的共生。
三、组织变革、文化刷新
数字化驱动商业模式创新,势必会对组织进行变革,以配合数字化战略的落地,在企业整体利益面前,个人利益即使要做出暂时性的牺牲也必须配合,千万不要过分计较个人得失、因小失大,同时也要做好员工安抚工作。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全面刷新,将数字化理念注入到企业的DNA当中,使企业实现自我进化。
四、企业架构设计先行
数字化转型,要从企业顶层架构设计入手,梳理各业务板块的战略、关键业务流程、核心系统模块等。
在厘清业务架构的基础上,对应用架构进行梳理,界定各系统间的业务域划分,方案很多,如:DDD等。进而对数据架构进行整体梳理,进行数据资产的统一定义、统一管理。最后是企业IT基础架构规划,包括云架构、网络架构、存储架构、安全规划等等。
五、要有战略定力
企业数字化战略的落地,会遇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问题,就会出现战略动摇,这是对数字化转型最致命的打击。因此,任何的战略执行,都必须具备强大的战略定力。
什么是战略定力?举例来说,当初刘强东“力排众议,重仓物流”,把建设重资产的供应链作为战略,造就了京东核心竞争力。马云每年10亿投资云计算,以云计算作为阿里的战略,奠定了阿里云亚太第一的领先地位。这种超强的战略定力,在企业转型推进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
在不确定的时代下,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一场所有企业都逃不掉的无限战争。德鲁克说过:“动荡时代最大的危险不是动荡本身,而是仍然用过去的逻辑做事。”
拿着旧地图,一定找不到新大陆。对于每一家公司来说,如何在动荡的时代下突围,成为悬在企业管理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数字化转型,好比通往新时代的那艘巨轮的船票,是难而正确的事情。
开往新时代的巨轮已经拉响汽笛,留给企业管理者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愿每一位勇敢的变革者,都能够带领企业进化成为更适应时代的新物种,在这场数字化变革当中旗开得胜、基业长青。